微牛Webull美股0佣金券商开户

微牛Webull美股0佣金券商开户
美股入门必懂的0佣金APP

微牛Webull

第三代美股Broker,可以online完成开户,入金还有出金整个程序

特点:0水钱,0起始资金,0 market data费用

0水钱
如果是小资金,单单水钱就可以影响你的投资了,所以一般做投资,都不推荐小资金投资,回酬cover不到水钱。在0水钱前提下,超小资金都可以投资了

0起始资金
一般用外国broker玩美股,他们都会要求你至少deposit USD 2,000 到 USD 10,000不等,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0起始资金,就代表完全没有限制你要入金多少,小额资金也可以开始投资,加上美国最低购买股数是1股,所以资金小,也可以通常无阻的投资

0 market data费用
其实投资股票,要有简单的常识:每个月必须付market data fee。当你投资美股,你必须每个月缴付market data费用;马来西亚市场很幸福,因为我们不需给market data fee(照理是要付的)。所以微牛Webull免这项费用,其实算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卖点了,让你玩美股好像马股那样,不需付market data fee

安全性

微牛Webull是合法有SEC(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)牌照的Broker公司,同时也是FINRA还有SIPC的member

SIPC是非盈利组织,他们有点类似保险公司的概念,保章投资者的资金。就好像马来西亚有PIDM去保障银行,万一银行不幸破产倒闭,PIDM会做出相关赔偿。SIPC就有类似的功能,保障你存在Broker那里的资金

以下link是FINRA旗下的一个工具,brokercheck让你检查你的Broker是否合法:
https://brokercheck.finra.org/firm/summary/289063

微牛Webull背景

在上面的link里头,你会看到以下画面:


图中,我已经以红色框框,框起“Fumi Holdings Inc”,翻译为“福米控股公司”,也称为“福米科技”。也就是说微牛Webull是福米科技旗下的产品

 
福米科技你可能很陌生,小米科技你肯定听过!
 
没错!小米科技,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小米手机!
 



福米科技其实是小米生态圈的其中一环。在前期的融资,小米科技也是大手笔投资了。也可以说,小米间接是福米背后的大老板~

所以微牛Webull背后的投资者,其实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XiaoMi!

可以交易市场

目前只提供美股,期权Option,ETF交易


虽然不可以交易其他市场,不过可以看到其他市场的data,当然,大部分的data都是delay 15分钟的

平台好处

除了上面提到的0水钱,0起始资金,0 market data费用之外,个人觉得最大特点是app不会卡!

我用了那么久smartphone,下载了那么多app,当第一次打开刚下载好的app,你会很明显感觉到app是非常顺的(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有这种感觉)

当第一次打开app是非常顺的时候,往往后面app的体验都是相当顺畅的;当一次打开app就感觉卡卡的,后面的体验通常都很卡!

当你在技术图划来划去,就可以感觉一个app顺畅程度,so far我是非常满意的,之前有过经验第一次打开其他Broker的app就卡,后面就真的一路卡着去。。。

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,那就是开户非常简单,我一下子就把表格填好了,交上去等户口approval。万万没想到,不到5分钟,我就收到message,户口已经开好了!!!

平台坏处

目前我个人觉得最大坏处就只是一个罢了。当我们进deposit时,会被charge USD 12.50 Wire Transfer的费用(这还好,相当合理);当withdraw钱出来时,会被charge Wire Transfer USD 45的费用(这有点多。。。)

除此之外,我还没发现比较明显的坏处

如果不知道接下来Webull如何入金,可以阅读教学:

Webull户口注册 + 入金步骤

Share:

XiaoMInvest

XiaoMInvest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你应该会喜欢

相关文章

Q22022 Report

Q2 2022市场展望

值得留意的领域:银行,油棕,石油或者其他类型的原物料产业 小心持有的领域:科技,房地产 基本面分析 马来西亚经济算是比较传统的经济,专注于传统金融业,制造业,石油产业,油棕产业等等。过去3年,全球市场,乃至马来西亚市场,都比较流行投资科技业。 过去3年马来西亚市场的惨淡,带出了几个信号: 马来西亚在科技行业上,能力实在是不行。 马来西亚在资金上也无法与外国竞争,外国开出的薪水都是以“美元”来吸引人才,马来西亚在这方面没办法开出更好的价码留住人才,尤其是科技业。 即使是科技业,马来西亚能做的也只是制造芯片,无法进军软件(Software)这一块蛋糕,恰恰软件是整个科技业里面价值最高的一环。 这些是为什么在科技股当道的情况下,马来西亚股市显得黯然失色,因为马来西亚经济根本做不出软件相关的科技产业。 现在因为各种因素,全球市场进入高通膨时代,这时候被遗忘的马来西亚股市,就有看点了。 因为马来西亚经济非常“传统”,所以马来西亚的经济会与通货膨胀高度相关! 上图取自FED美联储主席,鲍威尔演讲稿 首先马来西亚的股市综合指数KLCI大部分成份股,都是银行业。美国美联储FED已经透露,现在的经济情况非常类似于1970,1980年代的高通膨,暗示着接下来几年市场会进入高利率环境。 当利率走高,市场资金都会回流银行体系(因为银行可以提供更高的投资报酬),这样一来银行会有非常充足的资本进行放贷,高利率也无形为这些银行“加薪”。毫无疑问到时银行会出现优于预期的业绩,这样一来含有大量银行成份股的KLCI就会水涨船高。 至于银行坏账方面倒不是很担心,其实相较外国,马来西亚在审批贷款上比较严格,至少可以预期坏账会在控制范围内。 再来就是马来西亚独特的石油产业了。相信各位打开手机上的各种股票软件,都知道油价在这些年来的历史新高。马来西亚肯定能受惠其中。 有些投资者或许会说:我早就布局了石油产业,全球油价创新高,马来西亚油股却完全不动啊! 马来西亚与外国股市非常不同的地方是,只要石油暴涨,石油相关股票就会马上反应预期;根据我的经验,马来西亚股市通常会比较慢反应,有时慢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开始反应预期。 对于马股石油的布局就相当简单,找出你想买入的油股,在你想要的价位买入,或者乘着回调时买入,既然前面都说了会比较慢才反应市场预期,所以买入之后需要耐心等待。 这里给个温馨提醒,原物料/ 通货膨胀相关的股票一般上拥有暴涨暴跌的性格,如果无法承受这种波动,建议小额建仓买入就行。 技术分析 上图取自FKLI期货。 1610为整个长期形态的颈线,市场自2020年3月以来一直不断挑战1610颈线位置,在2020年12月期间一度暂时突破颈项1610,解决了上面的卖压,回调到1610下方。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,只要市场持续摩擦1610颈线位置,通常表示市场即将突破。

PRS私人退休计划如何在不加薪的情况下帮助公司留住人才?

PRS私人退休计划如何在不加薪的情况下帮助公司留住人才?

PRS私人退休计划是什么? PRS全名为Private Retirement Scheme,中文翻译为“私人退休计划”。此退休计划于2012年7月由政府所推出,旨在为马来西亚人增加存款,安享退休生活。 点击这里全文了解PRS:PRS是什么?为什么说PRS是第二个EPF? 那么PRS是如何帮助公司留住人才呢? 根据法律,公司每个月发薪水的同时,也必须为员工缴付EPF。以RM 5,000为界限,员工薪水RM 5,000以下,公司需缴13%给该员工EPF;如果薪水是RM 5,000以上,公司则需缴12%给该员工EPF。 13%,12%为最低(Minimum)缴付%,是每个公司必须遵守的最低限制。根据法律,政府实际允许缴付最多(Maximum)19%进入EPF或者同类型被政府承认的退休计划。 基本上大部分公司都是遵守法律缴付13%,12%进入EPF,并不是每个雇主愿意额外缴付到19%。这里就是PRS进来帮助雇主解决人才的问题。 举个例子:公司缴付13%进入员工EPF,距离最高限制19%还有6%空间。公司可以选择把这6%投入PRS,这额外给的6%还可以帮助扣公司税,帮助公司省税。 问题来了:既然要多给6%,为什么不要直接投入EPF?而是投入PRS呢? PRS有一项特别功能:Vesting功能。 什么是Vesting呢?公司可以自行设立条件,决定员工多长时间后才可以动用公司帮他们投资的PRS。 举个例子:公司可以设定员工必须工作满5年时间条件,PRS才属于员工的福利! 换句话说,如果在这5年内,该员工辞职,公司有权把该员工的PRS抽回;如果该员工工作满5年,该员工才可以动用PRS的资金。 如果这6%直接投入EPF,员工如果在任何时间离开公司,公司无法抽回已经缴付出去的6%。 站在公司角度: 公司多给6%到PRS可以节省税务,反正都是要缴给政府,为什么不用来留住人才呢? 当公司多给PRS福利给员工,可以让该公司与其他竞争者区分开来,树立公司的好形象! Vesting条件可以由公司自行设定,5年,10年都行,公司自行决定。如果员工未满足Vesting条件情况下辞职,公司可以赎回PRS;如果员工满足Vesting情况下辞职,公司节省公司税,同时延长了员工留职时间,让公司更好做人力规划与公司发展。 公司可以在不加薪的前提下,减少员工的转换率,专注公司生产力。 站在员工角度: